特色农业网

欢迎访问特色农业网

特色农业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乡村清风来 “廉花”遍地开

时间:2024-04-17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南宁市清廉乡村建设专责小组全面把握《清廉广西建设评价标准体系》的内涵,吃透用准评价标准,推动清廉乡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拓展。各级清廉乡村建设机构围绕“深化农村党组织建设”“优化村级权力监督体系”“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涵养清廉乡风民风”四个方面,组织开展清廉乡村建设示范单位的培育创建工作,遴选培育了一批见成效、有影响、叫得响、可推广的清廉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同时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批清廉乡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清廉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清廉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对标创建提升,在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基础上,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具体措施,做到村党组织书记“不甩手”、村“两委”委员“不缩手”,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充分挖掘庆乐村红色文化底蕴,以村内革命烈士纪念碑为宣讲阵地,组织党员干部瞻仰和缅怀革命烈士,赓续革命精神,并依托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村,在红色文化与立德树人实践的有机融合中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为建设清廉乡村创造良好廉洁文化氛围。横州市依托茉莉花特色产业,带领群众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精心打造有口皆碑的“茉莉清风”党风廉政建设品牌,实现“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

  二是督促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农村“头雁”队伍很关键。我市将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列入清廉乡村建设重点,建立村干部任职资格联审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和“两委”干部年度工作述职制度。2023年审计发现村集体经济农田建设项目后续管护不到位、未安排资金管护等问题8个,已督促整改落实。乡村振兴,清廉先行。我市整合镇村两级监督力量,深入推进33个乡镇(街道)77个村(社区)开展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试点,破解村级权力监督“远、弱、难”问题。西乡塘区双定镇秀山村组建由镇纪检监察干部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清廉乡村建设监督组,监督组成员发挥驻村优势,聚焦村务决策公开、“三资”管理、工程项目、惠民政策落实等,定期入户走访,倾听群众的诉求,找准‘病灶’和短板。“三资”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我市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通过集成管理、层层监督、公开透明,筑牢村集体资金使用安全底线。

  三是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创新推出“一屏览邕”数智治理驾驶舱模式,以市县乡村四级1964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构筑“城市大脑+大治、县区中脑+中治、镇街小脑+小治、村社微脑+微治”四级网格治理防线。坚持在不断健全的网格治理体系中,因地制宜打造家风家训馆、清风亭、清风长廊等,通过家庭助廉、家风倡廉、阵地宣廉等多种举措,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将清廉乡村建设和网格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同向发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走进江南区江西镇杨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网格化服务区域图与网格管理示意图整齐张贴在工作区域,村民群众可以从图中清晰地查看到自己所处的坡队属于哪个网格、网格员是谁、网格里具体管理多少户数、人口等,数智网格化管理在乡村土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村民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逐步形成。2023年,我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获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是紧扣移风易俗推动完善村规民约。以“五大行动”为抓手,重点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赌博酗酒、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武鸣区双桥镇伏林村把推动移风易俗纳入清廉乡村建设重点,成立红白事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成员由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村民乡贤组成,根据实际明确规定红白喜事的标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推动形成村风民风纯正向善的清廉乡村,伏林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示范点,红白事“理事”模式入选全区乡风文明建设十大先进典型案例并在全区推广。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通过“约法三章”推出了章条式详细版、三字经式简短版和文言文式独特版3种版本的村规民约,内容既传承了古镇旧时的乡约文化,又与时俱进且贴近群众生活。新版村规民约为扬美村村民树立了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正确的行为规范,该村获评为2022年度全区优秀村规民约村。如今,不仅伏林村、扬美村,我市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村民群众建立了积极向上的婚姻观、嫁娶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移风易俗工作走进更多群众的心坎里。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nn/t182474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